close

抱寶寶V.S.不抱寶寶

資深幼教老師  羅華珍  

 

  寶寶哭了,父母為抱不抱他感到煩惱,抱他又怕他養成習慣,動不動就要父母抱;不抱又怕寶寶覺得缺乏關懷,這該如何是好?在育兒的過程中,相信有不少為人父母的常為了「抱不抱孩子」的問題而苦惱!

  打從嬰兒呱呱墜地,她的第一種語言便是哭,哭正是寶寶原始本能的一種生理反應與釋放。父母親碰到啼哭的寶貝,第一個動作可能就是抱一抱她,安撫情緒後再看看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哭泣,於是乎可能有長輩會勸說不要常抱著孩子,或不要當孩子一哭便抱著好,原因無他,只因深怕習慣成自然,久而久之,孩子習慣了大人抱著入睡,那一天不抱了,孩子便會不安份!

  事實上,我們在探究抱不抱孩子的同時,應先瞭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及情緒發展的歷程,以便我們遇到孩子抱不抱的當下,能依情況而給予適當的撫慰而不是習慣抱孩子的問題!

  嬰兒時期是沒有社會行為的,但卻能因人們主動的給予刺激作出適當的回應。因此,三個月的寶寶便已經開始辨認人與物,進而更喜愛接近人,當大人擁抱時,即能表現出滿足與愉悅,所以父母在嬰兒時期應多抱寶寶,讓孩子能透過與人的互動中,感受到關愛與協助,使幼兒在情緒的分化中,得到良好的啟發。那麼,究竟什麼時候可以不需要抱寶寶呢?而不抱寶寶是不是可以訓練她獨立呢?

 

幼兒的需求

  幼兒的情緒與需求,通常透過直接的方式傳達,在嬰兒時期,寶寶常因為以下幾點原因,常發出求助的訊息,如:

(1) 生理的問題:常見的有身體不適、發燒、腹痛、肚子飢餓或尿布濕了等。
(2) 引起成人的注意:寶寶透過哭泣或發聲,期盼引起成人的關心與陪伴。
(3) 過度的疲倦或緊張:原因可能因白天活動頻繁,致使夜晚無法入睡,或因情緒興奮恐懼,致使無法入睡,渴望得到安慰。
(4) 糾正不良的習慣:嬰幼兒時期,如果養成不良的習慣,將造成日後不小的學習障礙。

  如,一邊喝牛奶一邊睡覺、吸吮手指,使用揹帶或背著入睡,日夜顛倒等等,種種不良的習慣,一經中止或不給予時,因為已養成習慣,所以自然難以適應。

 

適情況給予擁抱

  由此我們不難分辨,抱與不抱的態度。也就是說,當寶寶在一歲以前,由於表達能力、情緒發長、生活習慣正在養成時期,不管是睡眠時間或活動的白天,多給予孩子擁抱,對其發展是有正面意義的!但我們也發現,在育兒生活中,有些媽媽太擔心寶寶而無法放心給予寶寶探索適應的機會,常常一哭便不明究理地抱孩子,終致帶出一個黏人的孩子,養成孩子日後過度依賴或社會適應不良的情形。

  因此,當寶寶可一個人安穩入睡時,身為父母的也不要剝奪了孩子的權利,當寶寶因習慣不良哭泣時,也能夠當機立斷,不抱寶寶,而在一切都已處理妥當後,再輕輕拍拍他,讓寶寶沈沈入睡或到安慰。

  一歲以後的幼兒,不論在生理上、身體上、情緒上,都漸次穩定,已不像一歲以前容易哭泣。所以,爸爸媽媽更應多鼓勵幼兒參與學習活動,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,在睡前可以先安排歡樂的氣氛,讀一本好聽的故事或聆賞美妙的音樂後,輕輕拍著孩子的背部,如此寶寶定可以滿足地入眠。

  其實現代的父母,由於資訊的發達,已不像許多新手父母,在抱與不抱孩子間產生疑慮,事實上,只要能夠多以孩子的觀點為出發,,避免過度的恐懼與不安,定能在育兒的經驗中,得到理想的平衡點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ta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